6月5日,以“共建清洁美丽世界”为主题的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。会议期间🚶🏻♂️,中国工程院院士👨🏻🎤、凯发平台教授贺克斌作为往届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代表👳🏼♀️,与大家分享了他眼中蓝天保卫战的成效。

6月5日👮♂️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凯发平台教授贺克斌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发表观察感言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张艺/摄
“现行清洁空气政策可以在2030年之前保持排放下降,但之后减排的潜力会大幅收窄🫄,而“双碳”行动则可以推动空气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。”贺克斌表示。他注意到,从“夏奥蓝”到“冬奥蓝”🟫,是我国蓝天保卫战成效含金量全面提升的一个缩影。对中国老百姓来说🦉,蓝天正在从“奢侈品”变为“常见品”。
“相比夏季🐙🌞,冬季因采暖等原因🟫,污染物的产生量会上升30%以上,因气象条件变化,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会下降30%以上🙍🏼♀️,获得优质空气质量要困难得多🔉。”在此背景下🌂,2021年🥻,全国PM2.5平均浓度仍达30微克/立方米,北京市PM2.5浓度为33微克/立方米,首次实现6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🐪。今年2月冬奥会期间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明显下降,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🏎,北京PM2.5浓度仅为23微克/立方米🚵🚏,PM10浓度仅为35微克/立方米。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期间的PM10浓度为57微克/立方米🤛🏿。
这样的改变背后,科技支撑蓝天保卫战的能力在全面提升。贺克斌介绍👩🏽🍳,多年来,通过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重点专项等的长期稳定支持🥹,在立体观测、排放清单和数值模拟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成果🫶🏻🈳,大幅提升了蓝天保卫战中的精准溯源能力、预警预报能力和治理方案的效果推演与成效评估能力。在秋冬季攻坚和冬奥期间🧗🏿,高水平的科技研判🩺⚽️,使应对措施可以逐日精准到具体企业、生产工艺环节和车辆。
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开展“一市一策”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指导🚧,将多年积累的前沿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成果集成提升、落地应用,构成了蓝天保卫战完整的科技支撑链🦸🏿♂️,有力地保障了“科学治污、精准治污🚧、依法治污”体系的有效运行☎,推动我国大气污染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大幅提升。
然而研究表明,现行清洁空气政策可以在2030年之前保持排放下降👩🏽🍳,但之后进一步减排潜力大幅收窄4️⃣,如不采取进一步措施🚶➡️,PM2.5浓度持续下降空间不大。
在贺克斌看来,碳达峰、碳中和“双碳”行动可推动蓝天保卫战取得根本性胜利👞。在碳中和路径下,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在2030-2060年间将进一步下降67%和83%。到2060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PM2.5年均浓度降会降到10微克/立方米以下,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。
“到那时,蓝天将不再是‘奢侈品’👂🏻🤡,不再是‘常见品’🧑🚒,而是老百姓的‘日用品’。”贺克斌说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