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-4日🔚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中-重度污染,PM2.5浓度急速上升🥾;11月12-15日🦸🏼♂️🐱,39个城市拉响重污染警报,PM2.5小时浓度最高达289微克/立方米;11月23-26日,河北👨👩👧、山东、山西等北方多地再度陷入橙色警报……进入采暖季,重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与污染程度双双增加,雾霾接连杀下“回马枪”🏌🏽♀️,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质疑随之四起。
污染多次反弹,已推行的治理措施效果究竟有多大?投入大量财力🛀🏽、精力🚿,空气质量为何仍不尽如人意👨⚕️?采暖期间,污染控制真的那么难吗🤏🏼?带着问题💂☎,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凯发平台院长贺克斌👩🏼🦲。
暂未实现根本改变 但污染等级已有下降
中国能源报💂🏻♂️:今年以来👰🏿♀️🚅,一系列治理措施接连出台🤛🏽🤗,治霾力度持续加大。可是到了采暖季,污染似乎没有减轻?
贺克斌🧑🏻🔬:实际上🦹🏿♀️,不仅是老百姓提出疑问🔭,就连部分地区的市委书记、市长也在问👩🏿🏭,按照要求治理了两三年🚊,怎么一到冬天还是这样?
我经常会打这样一个比方——家里孩子高烧41摄氏度,大夫让孩子打针🍵、吃药🦵🏽。隔段时间再测,你发现温度降到39摄氏度了,尽管摸起来还是很烫,但你更相信温度计的测量结果,所以不会说大夫开的方子不对。同理🚠,在判断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时👩🏼☎️,我们更应相信科学数据🧧,而不是目测。
根据空气质量,污染可分为轻度👌🏿、中度、重度及严重四个等级。以近期发生的一次重污染天气为例🤴🏻,期间有12个城市出现重度污染👲🏻,没有一例严重污染🪮👨🏼🚀。而去年冬季在类似气象条件下,北方有40多个城市达到重度污染,34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。此外,前者持续的时间也比去年同期大大缩短。
这些都说明,污染等级已经降低,污染症状也有所减轻,空气质量正向好的方向发展👩🔧。只是目前仅靠肉眼感知,无法辨别“重度”与“严重”污染的区别,因此看起来污染似乎没有减轻🏊🏿♂️👨🏿🍼。至少降低两个等级,我们才真正“看到”变化🙋🏿。
中国能源报♞:冬季采暖对雾霾的贡献究竟还有多少?
贺克斌👩🏻🏭🚴🏻:在非采暖季🥒,工业排放作为最大污染源👳🏿♂️,对PM2.5的贡献约占45%,来自民用源的排放不到30%。一旦进入采暖季,做饭🤘💦、取暖等民用排放一下就上去了,对大气污染对贡献接近50%,工业源则降至30%以下。
综合气象条件,天上的扩散能力平均降低30%,地上的排放总量平均增加30%🧷,两个“30%”共同造成采暖季污染🗣。目前的排放虽有减少,两个“30%”排序却未改变🫵🏽。也就是说🚚,大气污染治理远未达到根本转变的程度。
火电治理基本“毕业” 潜力在于“动结构”
中国能源报:在已采取种种措施的基础上,下一步如何挖掘减排潜力🚶♀️➡️?
贺克斌:统计显示☝️,过去5年🧑🏻💼,我国PM2.5浓度的降幅超过30%,超额完成大气治理任务👮🏽。尤其在“尾部治理”方面,动作最多、贡献最大🥫,贡献位列二、三位的分别是能源结构、产业结构调整⛓👍🏻。
在此基础上,尾部治理的剩余减排空间相对有限。例如大型火电厂治理,我认为就基本“毕业”了。它的常规污染物排放已降至世界最低,未来再上什么装置、再进行大幅减排的意义不大💴。下一步重点应转移到非电领域,同样是用煤大户👩🏽💼,实现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是潜力所在。
但我们也要看到𓀜,非电行业的减排潜力同样有上限。要继续实现深层治理🛟,就到了不得不“动结构”的时候,也就是产业✉️、能源、交通及用地结构调整。
以能源结构为例,为何要进行调整?已采取的“散乱污”企业治理等尾部治理方式,目前仍存在反弹可能,为防止企业偷偷排放,相关部门还需配套相应的监管措施。而能源结构一旦调整,企业用能就不可逆转,排放情况随之改变,未来自然不会再出现偷排行为,这才是根本👼🏽。
中国能源报🐺:随着四大结构逐步优化调整,大气污染治理的拐点何时到来?
贺克斌🙍🏻♀️:我们首先需明确“拐点”的概念,它既包括污染天数,也包括污染程度的转变。若以PM2.5排放情况作为参照,我认为2013年之后已经迎来第一个治理拐点➜。我国PM2.5排放浓度,已由过去是欧美国家的10倍左右降至2-5倍🛶,主要城市的PM2.5浓度也不再继续上升。但要真正消除人民群众对重污染天气的印象👨🏼🏫🏌🏽,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。
“蓝天”与“低碳”目标 可实现协同共赢
中国能源报: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💙,有哪些值得吸取的教训🐱?
贺克斌:无论采取哪种治理措施,从设计到落实行动之间的距离🍹、折扣越小,效果就越有保障✧。以目前争议较大的“错峰生产”为例,选哪些行业、停哪些企业、错峰时间多久等,都是经过一番深入研究🎖,而非图热闹。但为何还有人提出质疑🕕?关键在于🫒👉,我们真正要减的是排放量🫅🏻,而不是错峰生产的企业数量。
以前就曾发生部分地区把僵尸企业报上来进行“错峰”的情况,相当于做虚账。最终结果就是,“天上”不会给你回报。再以天津为例,去年冬季💆🏿♀️,全市错峰生产的企业为300多个📍,今年却只有100多个🛹。企业数量减少,并不意味着减排力度减弱,而是在总结前期工程的基础上👨🚒,错峰生产越来越有经验👩👦👦,效率也更高了。
中国能源报:还有哪些过去曾被忽视的焦点?
贺克斌⚁:在给蓝天“添彩”的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不给气候“添乱”🌒。
一位美国科学家曾撰文指出,2000-2005年🔞🧝🏼♀️,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长🔢,但全球温度并没有上升,原因就是中国排放大量二氧化硫,形成具有降温作用的硫酸盐🥀。中国从2005年起大幅进行总量控制,导致原本起降温作用的颗粒物少了,全球因此升温➿。
实际上,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🕢。因为在颗粒物中,也含有一种导致温度升高的物质——黑碳☎️♣️,比如柴油车排放的黑烟中就含这类物质。正因我们做了大量治理工作👂🏽,才让导致全球温度升高的黑碳颗粒才变少了🧛🏿♂️。
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,却也提醒我们,实施清洁空气行动的同时要兼顾气候影响,保证“蓝天”的同时也要平衡气候变化的因素。而早在10年前,我国就已具备这种能力👷🏻♀️。产业🤽、能源⛱、交通及用地结构调整,恰恰也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方向所在,蓝天与低碳可以实现共赢。